pgview
/CheckIfDuplicatedEmail
/Lang
 
 
中耳積水是一種中耳炎,其正確學名是中耳積液,是指有滲液滯留在中耳。發病過程較為慢性、隱約而較不易被察覺。通常是求診者因感冒或鼻竇炎求診時訴時聽覺模糊,於檢查耳朵時才發現。
 
中耳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細小空腔,腔內空氣會經耳咽管流進出鼻咽,達到平衡內外氣壓的作用,若耳咽管被阻塞或功能不良,空氣無法流通,中耳的氣壓下降,腔壁便滲出液體。積液會阻隔部分聲音,因此患者的聽力會減弱,不過多半是暫時性的,一般經過適當治療後會好轉,絕大部分小朋友的聽力都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但若延誤治療便可能會引起慢性中耳炎,影響到內耳更可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害。
 
中耳積水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小朋友耳咽管較短、寬、鬆軟、平坦,且功能未成熟,或先天性功能較差,一旦感冒嚴重引起鼻咽炎,很容易由耳咽管累及耳腔,耳腔黏膜因為受到感冒病毒侵襲引發中耳炎,所產生的大量黏液無法正常代謝,蘊留在中耳腔,所以上呼吸道的病菌容易從鼻咽部經耳咽管傳到中耳腔就成了中耳積液。臨床表現通常不會耳痛和發燒,但常常感覺耳朵悶塞、耳鳴、頭暈,所聽到的聲音感覺很遙遠,聽不清楚,這就是中耳的積液還未完全排除的現象。多見於長期感冒癒後說話明顯變得大聲,父母開始隱約察覺孩子的聽力不太好,如多次叫喚仍不獲理睬,或是看電視時音量要比較大聲才聽得見,由於長期聽力不佳,會造成上課聽不清楚,而功課退步。它是造成兒童聽障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中耳積水成因並不是如父母們常問及的是否與洗澡水跑進耳朵有關,須知道洗澡水只會跑到外耳,並不會溜到中耳內的。常見成因一為由急性中耳炎傳變過來,本身的急性中耳炎根本沒有被治癒,反覆纏綿逾三個月,讓炎症積水仍然稽留中耳。此外,二為長期的感冒、鼻過敏、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扁桃腺炎,都可以引致耳咽管阻塞,直接造成中耳積水,根本沒有經過急性中耳炎的步驟,尤其常見於耳咽管較短小的幼童,此一狀況為父母最難察覺者。
 
中醫治療針對急性的中耳積水多先用祛風解表、利水清熱和解毒通竅的藥物來治療,常見用藥為銀花、連翹、蒲公英、薏苡仁、蟬退等。待積水稍癒後,又或病情磋跎成為慢性中耳積水,則可能是脾腎兩虛等體質問題,導致濕毒滯留、氣血瘀阻,治療上可用一些補氣固表、祛風散寒的藥物,常用選藥如黃蓍、柴胡、川芎、山藥、白術等來治療,並隨症加減之,調治一段時間後,不單在日後很少發生中耳炎或耳朵悶塞不舒服的症狀,而經常感冒的情況亦有明顯改善療效。
 
 
【預防小貼士】
 
多做適量運動
 
早起早睡,適量睡眠
 
避免著涼
 
避免接觸二手煙
 
轉季流行感冒高發期避免到人多稠密地方
 
避免進食一些冰冷、過甜和辛辣肥膩的食物
View Comment (0)
You must be a logged in contributor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