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当天,相约陈浩源Daniel在沙田圆洲角体育馆——他日常练习的地方。尽管贵为香港体育学院资助的精英运动员,残疾运动员竟没固定的训练场地。Daniel每星期有4天要驾车运送轮椅到康文署场馆训练。Lifewire团队尾随驶进停车场,唯一的伤残人士专用车位却被佔用了。 Daniel没埋怨,像习以为常,徐徐下车走到车尾,卸下比赛轮椅及安装好,再驶车泊于普通车位,一枴一枴的推着轮椅,走进体育馆。制度上的不足,令世界排名第二、于东京残奥勇夺铜牌的运动员,比一般健全人士花更多时间始能抵达训练场。 昂藏六尺的Daniel,健硕帅气的外形媲美模特儿。坐在羽毛球场内的轮椅上,忆述意外后的13年追梦之旅,有血有泪,却说得从容;惟提及「神奇妈妈」……
「神奇妈妈 养育我两次 」 「她养育了我两次、扶起了我两次:一次是婴儿时期,另一次是我意外之后。」当年约50岁的陈妈妈,理应计划退休生活;然而,人生总难如计划,但也料不到如电影情节:「看到儿子赤裸裸、血淋淋,那只被截的左脚就放在心口上……」 回溯至2008 的年三十晚,到中国出差的Daniel正赶回港过年,途中却遇上严重车祸,同行同事不幸丧生,逃出鬼门关的 Daniel 也急须截肢。母亲大年初一赶赴内地医院的深切治疗部,送儿子返港治疗,经歷20次全身麻醉手术、100次小手术,住院长达10个月。 「她没有崩溃,因为她不但要成为儿子的精神支柱,还要撑着自己的精神状态,及支撑着全家的经济之柱。」为了让无法动弹的儿子在病榻中也能感受家庭温暖、在家的味道中復原,即使要上班,她仍坚持每日三餐、风雨不改到医院送餐。 「这绝非用母亲的『本份』两个字能解释,她是尽了这本份两次,更伟大地完成她的职责。」
癌母助儿圆梦 儿感歉疚
承诺陪伴 重新站起来
难逃世俗目光 不肯照镜 重新站起本已不易,要昂首向前,更是长路漫漫。Daniel形容出院后比留院更具挑战,「要开始从生存跳到生活,又多了人问你何以变成伤残人士,未来怎样打算——要计划未来,就变得相当困难。」 住院时,同病房的都是伤残人士,医生护士也会体谅明白,但出院后就要开始接受世俗目光,「弄伤了腿吗?你一定是前生做了甚么,今生有报应。」Daniel曾不停否定自己,自我形象很差,「有段时期我甚至不照镜,也不像现在蜡好髮型,而是抓拨两下便外出,因为不想承认镜中人是自己。」那个浮肿、「甩皮甩骨」的他,和原本朝气风发的自己相距甚远。
受伤前,Daniel一直有参加业余羽毛球赛,「在屋邨长大的小朋友特别爱造梦。」学生时期已是羽毛球「发烧友」,每週打足6天,拿过学界比赛冠军,经常幻想自己将来成为香港代表;可惜起步太迟,追不上水平,投身社会后只打业余赛。岂料车祸后,导他走出意外阴霾的正是羽毛球,更重燃他的港队梦! 「住院时有残疾羽毛球代表队成员来探病,已经一脸『咦!好像见到宝藏,这个有机会』。当时很强的讯息走进我脑海:就算要坐轮椅,依然可以做运动。」后来,队友邀请他出席运动颁奖礼,Daniel就在那里遇上伯乐——港队残疾羽毛球教练曾昭邦,使他重拾球拍,也重拾信念。
最轻金牌 最重份量 「那次车祸是『撞对了』,撞完人生更美好!」Daniel重新打羽毛球后,成绩越打越好,逐步找回自信;亦开始找工作、并成家立室。连同东京残奥,他已经披上港队战衣征战国际赛事299次,拿过63面奖牌。 但他仍没忘记成为伤残人士后,拿到的第一面本地赛金牌。 「那一块金牌告诉我:在公平的场地、工具和规则下,我是香港冠军。那块金牌重量很轻,但对我的影响很深:我在这个赛场上找回自己的价值。」因为这面金牌,Daniel开始投放更多资源和时间,推动香港轮椅羽毛球这运动项目,更立志成为第一位代表香港的国际轮椅羽毛球选手。 「起码有一件事不会放弃你,就是羽毛球——只要你不放弃自己。」
「似乎全香港只有我质疑自己,应不应打到巴黎奥运?」36岁的Daniel既是顶尖运动员,但也称得上是老将。疫情期间,Daniel到外地集训和比赛都要隔离,令他牺牲不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要计划将来生活,这驱使他萌生过退役的念头。最终在返港后一个月,他在社交媒体宣佈了自己的路向:
「这个夏天真的很感动我!这么多香港人的支持和注目,令我觉得运动员这份职业或使命,应该坚持多一会。」自从2009年第一次穿起港队球衣作赛,Daniel就自觉,除了要争取好成绩,还有责任发扬轮椅羽毛球,以至其他残疾运动。拿着残奥铜牌,有更多话语权,可以为其他残疾人士做得更多,争取更多!但他坦言,发展残疾运动的障碍,比健全运动「多一倍」。 「残疾人士运动无论做得有多出色,始终还是少数,很多东西是自己『揼石仔揼出来』。」据政府统计处在2013年的调查,香港约有58万名残疾人士,佔全港人口约8%,残疾人士参与运动的比率,比健全人士还要低。尽管如此,靠轮椅羽毛球走出低潮的Daniel,相信体育的价值,他希望每位残疾人士都能参与一项运动,从而「抬起头做人」。
承先启后 为社会增值 Daniel希望在这3年,能做到「无悔」:除了希望更换「残奥奖牌的颜色」,也希望享受最后3年的运动员生涯和找到接班人,还要致力争取改善残疾运动员的待遇。 「有人说我很蠢,余下三年运动员生涯,即使争取到更好待遇,我已退役了,钱不会到我袋。」Daniel自2009年接触轮椅羽毛球,初期只能在工余时间训练。及至2017年末,政府试行全职制度,他即毅然辞去高薪厚职,全职投入训练,终于在大半年后的亚残运与队友合共夺得4面奖牌,确立了残疾羽毛球的精英项目资格。
尽管要与健全运动员「同工同酬」仍很遥远,但Daniel没抱怨太多,反而感谢前人的努力,才建立残疾运动员今日的保障:「我们有今日的全职制度,全凭张伟良、苏桦伟等前人多年前,一面一面残奥奖牌的成绩换来。既然我是承他们的后荫,那我应该帮助下一代争取更好保障。」Daniel认为为同路人谋取的福祉,应该随时代增值下去。
黑暗中坚持 终看到曙光
「我由坐轮椅到学行架,到两支拐杖,到不用拐杖,我用了十年时间!」当天不敢照镜的Daniel,今天踌躇满志的说着自己的故事,以鼓励其他残疾人士走出低谷。
「每一个残疾运动员去到让大家认识的阶段时,已经是一个『完成版』,可以走出阴霾和病患。我们不是一出生或一发生意外就有人欣赏和赞美。在患病或遇意外时,我们都面对很多黑暗时刻。但当你愿意坚持和努力,付出耐性去做一件事,终有一天你会见到光和希望,然后会有同行者帮助你、陪伴你,当有成就便开始有人欣赏你。」
「我们要将这些追梦故事传递给其他人,将这些讯息增值,希望每个同路人都可以抬起头,走出社会生活,这是我的心愿。」这个乐于回馈社会,积极鼓励同路人的陈浩源,比起一切奖牌和功名,更能让「神奇妈妈」和爱妻引以为荣。这条路,就是他未来继续征讨的未竟之路。
採访、撰文:萧恺智、梁剑红 编审:梁剑红、Avy Ip 摄影:Sea.Pho.Yea、Ken Mok 影片制作:Lifewire、Ken Mok、Sea.Pho.Yea 生活照由受访者提供